职业学校应重视农村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
资源天下 2012/11/28 8:11:21
关键词: 职校 农村新生 心理
摘 要:随着观念的转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职业中学求学,但职业学校在学习、技能、生活上却与普通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农村新生入学后心理上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本文就产生这些不适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现在许多职校中的农村新生入学后,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感到不适,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虽然具有许多城市学生所缺少的优良品质,但他们的现代文明意识、平等、民主、合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卫生、礼仪、行为习惯、公德意识相对较差;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偏执等不良情绪,对学业影响较大,这已经成为目前职校农村新生流失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如何正确指导使这些农村新生顺利度过不适期,是一个现实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进行了尝试和分析。
一、造成心理不适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职业中学的偏见产生的不适应
虽然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会上仍普遍存在普高热的现象,成绩好一点的都去挤普高,尤其是农村,社会对职业中学仍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歧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往往以分数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和学生,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促成了职业学校社会地位的低下,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认为进入重点学校,孩子才有前途,进职校,则被认为没有出息或出息不大,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自信心大失。再有现在社会上许多人认为上职业高中仅是为了拿个文凭或找个工作糊口,看不起上职校的同学,这无形当中给刚进入职高学生很大的压力。一些学生甚至不好意思说自己在职高上学,笔者曾调查过,有的班有这样经历的职高生在50%以上。
2、生活环境的改变产生的不适应
和城市一样,目前的农村职校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许多学生一直没有脱离过父母,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衣食习惯上都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在校园集体生活中,每日的饮食起居都具有统一性,在我多年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的同学不会洗衣服,有的同学不会套被套,有的同学甚至把父母叫到学校只是为了挂蚊帐,有的同学因不习惯双层床铺而导致失眠,还有的学生对新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等等,学生生活上的不适应会在心理上造成紧张焦虑情绪,总盼望回家得以放松,对正常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情况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3、学习环境变化产生的不适应
首先是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许多农村新生,在他们的理想中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进入职业学校,但由于种种原因无耐地进入职业学校,精神颓废,难免会有困惑、迷茫的感觉。许多同学失去了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同时与初中相比,进入职业学校后,升学压力解除,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也相对放松,这种学习环境的改变容易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内驱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紧张或放松都会使学习效率降低。
其次,职校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初中相比有了很大不同,要求也不一样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一些专业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仅靠识记一些知识点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初中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
4、生理变化产生的不适应
职校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左右,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基本特征是,生理发育走向成熟,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职校新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身体正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存在于许多新生的心中。但又由于心理的幼稚和经验的不足,这些矛盾冲突在遭遇某种刺激或挫折后,容易导致情绪的剧烈波动。从而导致精神上的种种烦恼。
5、角色转换产生的不适应
相对于普高而言,许多职业中学的学生中,初中阶段的后进生占了较大比重,这些学生过去一直是批评多于奖励,自信心受到了重创,许多学生甚至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但进入职业学校后,角色关系发生了改变,同学们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这种特定背景下,一些同学能很快适应新的角色,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同学却一时不能摆脱思维定势,难以适应角色的变化,变得困惑不安,他们没有明确地将职业能力的获得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极易变成新的后进生。
6、家庭经济状况产生的不适应
农村职高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这些家庭生活本来已很拮据,而职业中学(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