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路径的实践研究
殷振环 2022/9/7 15:07:02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江苏苏州,215500)
摘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是落实“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的重要文件,是谋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常熟分院智能制造企业学院为例,剖析“三教”改革的现状,并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以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三教”改革;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基金资助: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 “‘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以智能制造企业学院为例”(B/2020/10/093)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素质不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单兵作战,团队建设不完善,凝聚力弱。教材方面: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仍然以学科为主线,形态单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内容无法渗透体现。教法方面:理论导向,教师为中心还普遍存在,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新的期待,新的要求,任停留在理念层面,难易真正落实到课堂。鉴于以上情况,在当前我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引领下,立足常熟分院智能制造企业学院的现代学徒中心、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试点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途径,开展实践,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 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一,引进增量。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企业方面引进懂技能,善于教授的技能匠人,引入高技能人才招聘教师制度,另一方面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新入职教师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专业教师则应要求每年去企业实践三个月以上,培训安排可以利用假期开展。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教师脱离实际生产技术时间较长,使双师型教师素质下降。
第二,盘活存量。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配备不合理现象,为了适应当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需要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跟岗训练。通过和企业导师结对培养,明确师徒责任目标与任务,通过在岗教师的下企业实践,了解并掌握行业中各岗位的能力,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能力,为校企深度融合架起桥梁;安排各类培训,更新理念,掌握新方法,提高技能等级;通过大赛促进成长,参加辅导技能大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提升教学能力。
像苏州评弹学校是一所评弹专业的艺术类学校,教师基本都是本校毕业留校的专业教师。留校教师首先需要成为一名评弹演员,才能上讲台教书,因此学校对于每位留校教师都安排拜师,学习长篇,并给予3-4年的一个码头演出期,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成为一名真正的评弹演员。有了演出实践基础再回到讲台来教育学生,从演员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岗位,学校还会安排一段时间的听课期,也就是青年教师跟随前辈教师学习听课,每周听过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最后青年教师独立开展公开课,经前辈专家老师认可后,方独挡一面开始独立上课。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手,长期离开舞台专业能力必然会生疏,因此学校的专业教师学校除了每年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之外,还会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比方说苏州市光裕杯,江苏省曲艺大奖,江苏省教师技能大赛,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评弹节等省市及国家级重大专业大赛并取得优良成绩,由于学校教师比较少,学生相对比较多,因为近几年学校和苏州评弹团进行校团联动,把团里的演员引进到学校,协助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接下来学校也在不断的努力,争取让每位专业教师能形成舞台讲台的流动,以此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 双导双引,分级精准,形成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以“职教集团—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三个层次为梯度,校企双方通过现代学徒、企业新型学徒等形式,联合组建运行机构、成立教学团队、研制课程、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校企共建教师合作发展协作团队,对团队教师实施“双导双引,分级精准”的培养策略,致力构建本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教育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同时,要善于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1.促双三向地流动,组健全专兼教师培养渠道
修订企业讲师制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资源库,注重专业教师轮训制度,提升学校教师技术水平,完善专兼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共享教师运行机制。
2.搭创成长平台,搭建促名优教师梯队
发挥各专业的名师工(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