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清华培训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堂研究
资源天下 2014/5/6 8:25:06
摘要: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缩短了学生就业与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机械行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职业教育一体化课堂的教学一直以来也是我们职业院校所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清华大学职业教育培训为基础,结合目前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一体化课堂的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改革 教育方法
1.引言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教与学的过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而教学模式是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链接的重要媒介,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使培养对象具备特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总体结构及运行机制,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在一些大型企业的裁员中,对于受过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员工一般都会保留,因为这部分员工受过系统的知识体系培训,在技术改革中比无学历和教育背景的员工更具有发展后劲。职业教育就越发显得重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从数量扩张转入到了质量提高的关键阶段。有关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几年,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结合国内的具体职业教育实践现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即“一体化”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大量地实践和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更有助于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内容,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在我国,有近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这些就业人口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属于无技能的待就业人口,其技能水平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待就业青年技能水平结构
2.清华大学培训的启示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含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师生角色的转化等环节。以下就清华培训结合相关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悟:
1)职业教育的职责
众所周知,所有的知识都是具有半衰期的,中小学知识的半衰期约为20年,大学知识的半衰期约为10年,特定职业知识的半衰期约为5年,技术知识3年,计算机知识1年。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越是基础的知识寿命越长。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职业院校不是短期培训班,如果只想就业,那只需要3到6个月的培训即可,职业教育是要培养有学历、有技能的学生,是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负责的教育。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思考的是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样去教?这就需要教学之前对学生做充分的了解,学生就如一个水杯,现在你想要往这个杯子里放石头、沙子和水,想要把这些放进去,你就得先放石头,然后放沙子,最后再放水。如果顺序颠倒,我们会发现最后的效果肯定不如人意。我们在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知识结构分析,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引导学习,教学顺序也需要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这样才是一种为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达到学校培养的目标。
2)一体化教学情境的设定
“一体化”概念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一体化”应用到职业教育就产生了“一体化”教学模式。
不要让学生的大脑“消化不良”,学生需要把信息分成小块进行加工,再把这些信息与他们已经了解的信息进行整合吸收。这里可采用贴图式的教学方法,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清晰明了,可视性强,便于对所学知识分类调整,有利于回顾前面讲过的内容。
图2 贴图式的学习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由于学习进度的不同,学习成绩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要设计得当,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与关注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要学习的课程。因此(未完,下一页)
附件下载:点击下载全部文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