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思路构建
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 陈金凤 2016/7/13 15:22:54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逐步实施,中职教学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策略,必须适应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据调查统计,我国中职教学课堂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本文就结合我国中职课堂教学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完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坚持完善自我。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现如今,教学改革逐步推进,中职教学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战场,坚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是进步的源泉,中职课堂是社会实践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完善教学,通过实验和操作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调动其创新精神。近年来,市场变化巨大,每年毕业的中职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矛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才的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各中职院校都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创新教学,提高教育的前瞻性,用创新管理实施教育。
一、转变教师观念,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素质能力、专业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构建一支具备创新思维的教师,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关键。
第一,教师要转固有的思想束缚,认识到新的教学形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突出自身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培育;第二,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比最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并给学生以鼓励,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努力钻研,善于总结经验,从而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同时改进教学,将科学教学融入课堂,履行教师的创新职责;第三,教师还打破常规,大胆尝试,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积极推广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精神的发扬必须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为基础,只有让学生拥有创新思想,调动他们的热情,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强化双基教学,务实基础课程。创新不是漫无目的的创新,创新必须借助于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基础,否则知识的迁移就会成为空谈。因此,中职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结合他们以往的学习情况和基础,制定打牢基础教学的有效对策,夯实学生的理论水平。
其次,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创新思维的调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好,就更容易保证学习效果。针对这样的现象,中职教师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打造民主课堂,搭建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对学生要尊重,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最后,设置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最少不了的即为问题的设置,创新也起源于问题。原来的课堂问答形式略显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教学的效率。对此,教师必须科学的开展授课,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积极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解答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推动他们调动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对课堂教学加以优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我国目前中职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此,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加以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鼓励联想,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思路,借助联想和想象回答问题,并不断开阔视野,做到举一反三。
(二)重视求异,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的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它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解和多解一题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扩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多思考、勤动脑,通过讨论创新教学。
结束语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开放下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想要加快教育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和情景的设定激发学生的(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