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 苗晓梅 2016/2/2 20:12:4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尤为重要。
一、 充当学生的知己,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并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的简单劳作,而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和情感交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学生的知已,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心、被关注的。学生都感情丰富、自尊心强,都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老师只有在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全面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才可能视老师为知已或可信赖的人,同时也会因为喜欢老师进而乐于学习他所教的课程,也就是俗语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这是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点,相信他们只要努力就能进步。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拔一拔,让他们更高;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点滴的进步,及时表扬,让他们树立的信心,奋起直追。
二、 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国庆节,××商场打折,所有商品“七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00元的衣服,现在需要多少元呢? 学生们肯定跃跃欲试。又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还价的故事:商贩卖苹果,一位顾客问商贩多少钱一斤。商贩答道:“一块五一斤。”顾客觉得贵,就说:“太贵了,这样吧,五块钱三斤卖不卖?”故事讲到这里,班上有几位同学笑了,我问他们笑什么,一位同学回答道:“五元钱三斤每斤大概都一块六还要多点呢,比原来卖得要贵,这哪是还价呀。”另一个同学说:“我也发现了。不过我不是用除法算的,而是用一块五乘三算出三斤是四块五。比那位顾客说的五块还便宜五角钱呢。”“对。这两位同学说的都对,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也可以用小数除法来解决。”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肯定很感兴趣。
三、 游戏促学、操作实践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点,非常活泼好动,习惯于图形认知和形象思维,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借用多种手段,如讲故事、摆弄学具、开设游戏、观看多媒体等尽量创设生动逼真的场景,寓教于乐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知。例如,在“复习 10 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喜羊羊的好朋友要给他过生日,美羊羊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 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喜羊羊。看,隔老远, 他就喊起来了,“喜羊羊, 喜羊羊,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 喜羊羊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 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沸羊羊也来了,送给喜羊羊 5 个苹果,懒羊羊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 4 个桃子给她。灰太狼也赶来了,但他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 3 个苹果, 喜羊羊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 喜羊羊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几个水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起来主动积极,小手举得高高,很快就列出了算式,得出了结果。然后,我又鼓励学生们两人一组,编故事考对方,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很好地复习了10 以内的加减法。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将与读者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