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 吴伶俐 2015/7/26 18:36:24
【摘 要】:本文笔者结合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联系自己在职业学校任教《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十多年的经历与感受,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的对比、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释,最后关于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提出了一点想法。以便更高地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更快地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 课程特点 教学模式 课堂现状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1.1地位承上启下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专业中等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前接的主干专业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后续的主干专业课程有《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
1.2三维目标明确
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工种现行施工规范、技术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合理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能运用施工技术分析施工问题、解决问题。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实施质量监控,学会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报告。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文明作业;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1.3专业知识连贯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前我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杭有声主编的第二版本),内容全面,主要有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砖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与地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期与雨期施工和高层建筑施工等。全书采用了国家最新规范和标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施工方法。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基础性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方案,才能将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上,比如学生在学习油毡铺设的顺序和方向时,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建筑制图》中的同坡屋面的知识点,很难以理解并消化,再比如学习砌筑工程施工工艺时, 如果学生不学《建筑测量》,不了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作用与操作过程,就难以接受抄平、弹线、摆样砖等几大施工工艺了,更谈不上透彻理解基础之上的实践操作了。
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其中从苏联传来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简单的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需要灌输的知识,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黑板等媒体只是灌输知识的辅助工具。
这种教学模式下,我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开始上课、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与知识、引入新授知识点、新知识系统展开、概念说明、举例解释(案例分析)、知识总结、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这样的课堂模式其优点是大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主宰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课堂进行组织与管理,相反、其不足就是过分的给予了教师的主动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出现了学生上课只带一本书、一支笔、一部手机。教师讲的是课本知识,学生听的是手机音乐,教师示范的是课本练习、学生看的是手机视频,甚或是睡觉、发呆、交头接耳等等现象
3.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供不对求的矛盾,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了现代教学模式,比如德国教育双元制、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接着以实际行动实施于平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堂中。
我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形式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为流程设计教学。比如我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中钢筋工程的加工与绑扎知识点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考虑实际教学的方式、内容、对象、组织、步骤,同时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做学、展示、评析、拓展为主要流程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小组,独立处理这个项目。在实施这一项目过程中,独立组织与安排小组学习行为,通过模仿、观看示范,达到解决在处(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