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沈梅 2024/1/3 20:52:38
(泰州市海陵学校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当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亟待革新,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深刻彰显核心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文主要从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入手,以“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分析其应用优势。
关键词:“问题前置”教学模式;新课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前置”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基于学习目标设置若干具有“关联性”的关键性问题,前置“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新知,提炼探索归纳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获得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培养化学核心素养。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问题(启疑)--猜想(导思)--结论(发现)。
1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是学生对化学课程认识、了解、入门的开始,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最初阶段。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些课堂生态的变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逐渐攻破了“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态,极大地推动了课堂转型。但现阶段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仍有以讲授为主,师生交流较少,教学反馈不足,教师未能及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学生也未能充分掌握化学知识的情况。还存在一些“假探究”的现象,很多化学教师在实施探究学习时假性探究活动很多,但思维含量很少,真正指向素养和能力培育的环节没有展开。
新课标的修订亟需教师积极践行“素养导向、学科育人”的主旨精神,探索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化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教学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教法的迭代升级。
2“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2.1 基于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启疑
解决问题的第一阶段即为认识问题、明确提出问题[1]。对此,在“问题前置”教学模式实施中,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透彻掌握学科教学内容,既要将教材融会贯通,也需注意从中提炼恰当的问题、信息、学习课题,以保障课堂上学生能够掌握预期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习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下设置问题。前置“学习任务单”。提出的问题应简洁、明了、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深度。问题设置范围不能太广,否则体现不了“导”的作用;也不能太局限,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解决的,会导致学生在整节课中,没有独立思考,或者抑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问题设置与学生密切相关,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有导向性,可代表课堂教学焦点、重点,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原有知识,启迪学生思维;有一定实践操作可行性,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好奇,转化为对学习本节课新知识的渴望。从而达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如在“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可以是:1.什么是化学方程式?2.化学反应有哪些表现形式?哪种形式最简洁明了?3.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什么原则?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5.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从形式上看有何不同?6.如何将常见的符号表达式快速改写成化学方程式?等等
2.2 问题分析,提出假设——猜想(导思)
首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提出或呈现的问题情境,并进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理解情况,指导学生不要急于思考解决措施、查找信息,而要基于问题情境分析,对问题实质进行明确,并以自己的理解界定、阐述问题。那么,该如何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确切界定呢?首先,需清晰阐述研究问题,并勾画小组学习目标;其次,要设定目标,并分配至小组成员;最后,描述整个研究过程,可以通过分步概述或其他形式。
结合学生能力与兴趣进行分组,明确小组任务目标,要求其集体讨论,设计进程,并为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明确合作方法,最终统一各成员及小组成果。完成问题分析后,让学生列表写出对问题原因的意见或假设,及问题解决思路,并伴随研究深入逐一验证,对相应假设予以支持或驳斥。
2.3 信息收集,制定解决方案
指导学生通过书籍查阅、小组讨论、求助他人、网站搜索等形式进行信息收集,为上述问题及假设求证提供支持。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的任务便为相关资源或指导性资料提供,以便学生顺利搜集所需信息。在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信息后,便指导其整理、分析、(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