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做学教合一”的“螺纹长度”教学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蒋加云 2021/11/13 16:09:15
摘 要: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同班级、不同基础的同专业学生往往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师如何解读并合理使用教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一则案例分析,得出“机械制图教学贴近生活”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 贴近生活
一、引子
曾有一个机械制图学得很好的学生问:螺纹长度与螺纹基准长度是一回事吗?它是指螺纹的有效旋合长度吗?教材上关于螺纹长度的定义与实际情况不完全是一回事,而该学生问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发现学习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矛盾才来找我的,而不是不识定义这么简单,看来他是个喜欢“深究”的学生:如果按照教材上关于螺纹的定义,无法确定零件图上螺纹的长度,如若不按教材上定义,那么螺纹长度又是哪一段呢?这的确也是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于是我们一起查资料,……。
二、案例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同班级、不同生源的学生照本宣科式的使用同一本教材,显然是有弊端的。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听得晕晕欲睡,丝毫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传统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机械制图》中的“螺纹”内容时,教师往往将几个螺纹要素逐个板书出来,并逐一加以解释。关于“螺纹长度”的概念,学生也仅是从字面上加以理解。至于“有效旋合长度”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都是接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所以往往不能够完全理解“有效旋合长度”的含义。
2.改进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关于“螺纹长度”的教学,我从网上搜索到一则加工螺纹的供货单位与采购单位之间的“纠纷”案例,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首先抛给学生问题:“螺纹退刀槽算作螺纹长度的一部分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算或不算。
然后,老师给学生讲述一则真实的企业案例:某外贸公司出口一批螺杆到美国,客户测量的是螺杆总长度,螺纹外径和螺纹长度。现在测量结果:外径、螺杆总长度合格,但是螺纹长度不合格。客户强调:螺纹末端的中止界线未到台阶处,所以不能从台阶处测量,应从退刀槽那里测量,但是工厂说应该从台阶那里测量。你作为中立一方,到底应该从哪里测量?请你说说科学的答案及理由?
接着,让学生开展三四分钟的讨论,大部分同学有意识地翻阅手头仅有的资料,有的同学因基础差没有意识去教材中找依据,但也很热烈地参与讨论(大概是凭直觉上的猜测)。
最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不算,没有理由。
生2:算,不知道。
生3:不确定。理由:算与不算没有界定,应以图纸标注为准,即使客户有要求也要在图纸上标注清楚。如果是螺杆末端是台阶的话且没有退刀槽,这时螺纹终止处距台阶端面应有一点距离(一至二个螺距),否则任何工艺都无法加工,这时一般标注是指到台阶端面。
老师引申:那么这个案例中的外贸公司与美国客户之间若是打起官司的话,你预料哪一方会赢呢?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答案:外贸公司是中间商,不懂工艺没关系,可以拿着图纸和产品到当地劳动技术部门进行鉴定。
通过上面的案例教学设计,同学们增强了对“图纸”重要性的认识,老师在此结合同学们平时的绘图习惯和态度,讲述图纸上的每一部分内容必须做到符合国标。这时,老师利用螺杆模型讲述“旋合长度”、“有效旋合长度”的意义,并在图纸上加以标注,让同学们明白,生产实践中螺纹长度看标记或标注,具体怎么看,一切以图纸为依据。
三、反思
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能力、个性、素养等多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1. 根据学生实际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的。因为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尽相同,所以机械制图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多样化、契合学生生活实际,这样,就解决了“死教材”与“活教学”之间的矛盾。
2. 将学生身边的资源带进课堂
机械专业课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对这些课程产生兴趣,若是我们专业老师能将生活、生产中的教学资源带进课堂,让学生看到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跟实践是有一定联系的,从而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紧迫感!若能将学生在未来生活生产中接触到的一些情况,提前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堂无死角
在关于螺纹长度的新教学设计中,将专业知识渗透在一场“官司”中,谁赢谁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以谁为依据呢?这个依据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冲突,从而激发他们动用脑思考,哪(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