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三煤矿3.0Mt/a新井设计-底板抽放巷在瓦斯治理中的应用与问题研究
|
资料类别
|
化工建筑毕业论文(设计) |
|
课程(专业)
|
采矿工程 |
关键词
|
带区|混合式通风 |
适用年级
|
大学 |
身份要求
|
普通会员 |
金 币
|
80 (金币如何获得?) |
文件格式
|
word+CAD |
文件大小
|
3334K |
发布时间
|
2018-03-18 16:13:00 |
预览文件
|
0941021.png(只能预览部分内容) |
下载次数
|
1 |
发布人 |
kj008 |
内容简介:
潘三煤矿3.0Mt/a新井设计-底板抽放巷在瓦斯治理中的应用与问题研究,毕业设计,说明书共148页,66896字,附设计图纸。
摘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潘三煤矿3.0Mt/a新井设计。潘三煤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交通便利。井田走向(东西)长约9.6km,倾向(南北)长约5.8km,总面积为54.3km2。主采煤层为13#煤,煤层倾角为5~10 ,平均总厚度为3.75m。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井田工业储量为330.96Mt,可采储量为235.94M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Mt/a。矿井服务年限为60.5a,涌水量中等,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50m3/h,最大涌水量为600m3/h。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2.69 m3/t,绝对涌出量为58.71m3/min,为高瓦斯矿井。
井田开拓方式为立井两水平上下山开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煤,采用矿车进行辅助运输。矿井通风方式为混合式通风。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
一般部分共包括10章:1、矿区概述与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 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10、设计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专题部分题目是底板抽放巷在瓦斯治理中的应用及问题研究,主要是研究了底板抽放巷的抽放方式,对底板抽采瓦斯做了全面的陈述。
翻译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空区开采的研究,英文题目为:Backfilling technology and strata behaviors in fully mechanized coal mining working face。
关键词:立井;两水平;带区;混合式通风
目 录
一般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
1.1矿区概述 1
1.1.1交通位置 1
1.1.2地形、地貌 1
1.1.3矿区气候条件 1
1.1.4地震 2
1.1.5河流及水体 2
1.2井田地质特征 2
1.2.1井田地质构造 2
1.2.2水文地质 3
1.3煤层特征 5
1.3.1 煤层 5
1.3.2煤层顶、底板 6
1.3.3煤质 6
1.3.4 瓦斯 7
1.3.5煤尘及煤的自燃 8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9
2.1井田境界 9
2.1.1井田边界 9
2.2矿井工业储量 9
2.2.2矿井工业储量的计算及储量等级的圈定 10
2.3 矿井可采储量 11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3.1矿井工作制度 15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3.2.1确定依据 15
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5
3.2.3矿井服务年限 15
3.3井型校核 16
4 井田开拓 17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7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7
4.1.2工业场地的位置 19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带(采)区划分 19
4.1.4开拓方案及其比较 20
4.2矿井基本巷道 28
4.2.1井筒 28
4.2.3主要开拓巷道 33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37
5.1煤层地质特征 37
5.1.1带区位置 37
5.1.2带区煤层特征 37
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7
5.1.4水文地质 37
5.1.5地质构造 37
5.1.6地表情况 37
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7
5.2.1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7
5.2.2带区巷道布置 37
5.2.3带区生产系统 38
5.2.4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9
5.3带区车场选型计算 40
5.3.1带区车场的形式 40
5.3.2带区车场的调车方式 41
5.3.3带区主要硐室布置 41
6 采煤方法 43
6.1采煤工艺方式 43
6.1.1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3
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43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 44
6.1.4回采工作面采煤机、刮板输送机选型 44
6.1.5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 46
6.1.6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49
6.1.7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50
6.1.8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51
6.213101首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 54
6.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4
6.2.2回采巷道参数 54
7 井下运输 61
7.1概述 61
7.1.1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61
7.1.2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61
7.1.3矿井运输系统 62
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62
7.2.1设备选型原则 62
7.2.2带区设备的选型 62
7.2.3带区运输能力验算 64
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65
8 矿井提升 67
8.1矿井提升概述 67
8.2主井提升 67
8.2.1箕斗 67
8.2.2提升机 67
8.2.3钢丝绳技术特征 68
8.2.4提升能力验算 68
8.3副井提升 69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71
9.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71
9.1.1矿井基本概况 71
9.1.2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71
9.1.3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71
9.1.4矿井通风方法的选择 72
9.1.5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73
9.1.6带区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 73
9.1.7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 74
9.2带区及矿井所需风量 79
9.2.1回采工作面风量计算 79
9.2.2掘进工作面风量计算 80
9.2.3硐室需风量 81
9.2.4其它巷道风量计算 81
9.2.5矿井总风量计算 82
9.2.6风量分配 82
9.2.7通风构筑物 84
9.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4
9.3.1计算原则 84
9.3.2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84
9.3.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5
9.3.4矿井总风阻和等积孔计算 87
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87
9.4.1选择主要通风机的基本原则 87
9.4.2通风机风压的确定 88
9.4.3主要通风机工况点 89
9.4.4 主要通风机的选择及风机性能曲线 90
9.4.5电动机选型 92
9.5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92
9.5.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92
9.5.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93
9.5.3防水措施 93
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94
专题部分
0概况 89
1 条带区域防突机理 89
2 穿层预抽钻孔增透措施 90
3 预裂爆破增透技术 90
3.1深孔控制爆破的实施 90
3.1.1孔径的选择 90
3.1.2钻孔深度 91
3.1.3爆破孔与控制孔间距 91
3.1.4爆破 装药参数确定 91
3.2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的工艺流程 91
3.2.1布孔方式 91
3.2.2爆破工艺 92
3.3预裂爆破增透效果 93
3.3.1抽采瓦斯量 93
3.3.2 预裂爆破孔影响的范围 93
3.3.3 增透性效果 94
4 水力冲孔增透技术 95
4.1水力冲孔工作原理 95
4.2水力冲孔工艺设备及流程 95
4.3水力冲孔试验 96
4.3.1钻孔布置 96
4.3.2水力冲孔设备 96
4.3.3水力冲孔过程 97
4.4水利冲孔效果分析 97
4.4.1水力冲孔冲出煤量分析 97
4.4.2风流中瓦斯浓度变化 98
4.4.3考察孔瓦斯流量变化 99
4.4.4抽采半径 99
4.4.5 水力冲孔前后瓦斯抽采流量对比分析 100
5 底板岩巷穿层钻孔 101
5.1底板抽放巷及抽放钻场布置 101
5.2穿层抽放钻孔布置 101
5.3提高瓦斯抽放效果的技术措施 102
5.3.1实施大直径钻孔从源头上提高瓦斯抽放量 102
5.3.2封孔工艺改进创新 102
5.3.3集气箱的成功应用 103
5.3.4 钻场管理 103
6 工作面底抽巷穿层钻孔偏斜的特征与机理 104
6.1影响钻孔偏斜的地质因素 104
6.2钻孔偏斜受力分析 104
6.3钻孔偏斜的预防 105
7 底抽巷“一巷两用"技术 105
7.1底抽巷的布置特点 105
7.2“一巷两用”技术要点 105
7.3预期效果 106
参考文献 107
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 105
中文译文 115
致谢 123
相关说明:
1. 如您下载的资料不止一份,建议您注册成为本站会员。会员请登录后下载。
2. 会员购买金币50元以下,0.7元/个,50元以上,0.5元/个。具体请看:下载与付款。
3. 会员48小时内下载同一文件,不重复扣金币。
4. 下载后请用WinRAR或 WinZIP解压缩后使用。
5. 如仍有其他下载问题,请看常见问题解答。
下载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