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何时走出招生困境
光明日报 2010/5/25
中国的职业教育从未像今天这般举足轻重——
5月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宣布,2009年中职招生规模将再增50万,达到860万的历史新高。
高速运行的职业教育快车以跨越历史的态势呼啸而来:2003-2008年,中央财政已累计为职业教育投入专项资金约100亿元,超过3000万的中职、技校、高职在校生实实在在地撑起了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
突破性的发展为中国职业教育引来了世界的关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另一个数字显得分外刺眼——北京,技工学校8000名额招不满。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究竟怎样?职业教育的魅力如何提升?当职业教育前进的脚步势不可挡时,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思考正当其时。
职业教育 一种无奈的选择?
“中职招生困难确实存在”,细数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喜人成就后,王继平坦然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困难不是今天才存在,一直都有”,王继平认为,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所至,“客气地说是二流教育,不客气地干脆说是末流教育,在人们眼中,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事实确实印证了王继平无奈的感叹。西安一所中职校长,这几年因为招生困难头疼不已,“分数高的、家里有钱或有权的都上普高了,中职招来的学生大都素质差一些,家里也没有各方面支持。这样的学生学校不好管理,分配到企业人家也不是特别满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现在每年就为了达到教育局分给中职的招生名额,学校想尽各种办法,非常难。”
“国家出台了那么多举措和优惠政策,职业教育发展还差什么?”21世纪教育研究院此前对“职业教育魅力”展开专题调查,结果显示,50%左右的网友认为就读职业学校让人瞧不起,就业工作地位较低;近25%的网友表示,职教是“在升学竞争中被淘汰学生的最后落脚点”,是“不得已才会进入学习的地方”。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
职业教育 缘何魅力不足?
“再不努力,就让你上职业学校!”现实中,这是许多家长、教师对学生不听话的严正警告,他们自然地认为,上职业学校不是“好出路”。有的孩子因为兴趣选择了职业学校,他们的家长却羞于提起,以为面子上不好看。而在台湾教育圈里,职业教育曾被戏称为“别人孩子的教育”。
“前者是文化观念的表现,后者是社会心理的反应”,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分析指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涉及社会观念、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因素。”
几位年逾四十的中职毕业生的态度更是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蒋乃平感慨不已,他们都曾很优秀,都是以非常好的成绩考入了中职,如今,他们的孩子都将初中毕业,他们再次做出一致的选择——不接受职业教育。原因很简单,这些年,他们不断转岗,不断丢掉饭碗。蒋乃平说,曾经有项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完职业教育的学生专业对口率不超过30%。
观念的问题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而职业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则削弱了它的自身魅力。
从外部原因看,余祖光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直接原因是直接创造财富的一线劳动者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待遇不高,社会保障程度低。学生家长、职业教育管理者、教师、企业界人士也都认为这是导致人们不愿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原因,即不愿当工人。
而从内部因素看,整个教育结构重心偏高与就业结构相矛盾,造成社会忽视一线劳动者培养,也导致个体不愿选择处于薄弱状况的职业教育环境。“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照抄照搬高等教育那套。”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战略咨询专家陈宇直率地说,职业教育原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实际情况却是,“中职中专希望升格为高职高专,高职高专希望升格为本科,甚至211名校。有多少学校真正希望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
办学方向的迷失导致了办学质量的缺损,专家指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与职业教育本身质量不高密切相关。全球著名的“海外职业训练协会”在《中国职业能力开发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四大不足: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
而在现实中,家长的考虑更具体。“现在每月挣500,没关系,问题是10年后能不能挣到100(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