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教育公平
中国青年报 2006/10/27
虽然不能说有了职业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职业教育,是绝对不可能有教育公平的!
这一教育学家的论断,曾一度引起争议,而今逐步成为共识。作为一种全民教育,职业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正日益凸显——那就是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职业教育不可替代。
而这种教育公平,对于那些来自农村和城市低保困难家庭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一种切身感受。“推开我家院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光秃秃的山,几棵枯树立在山头。很小的时候就想走到山的外面去,家里太穷了!”这是20岁的杜润林对家乡简单的描述。可就在今年4月份,这个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的“农村娃”不仅走出了山洼洼,而且还成为全球创业精神大奖的25名获奖者之一,站在了美国纽约的领奖台上。
来自一所不起眼的职业院校的杜润林,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而更多的“杜润林”,虽然没有站到纽约的领奖台,却因为拥有了新知识、新技能,跻身新产业工人大军行列,露出自信的微笑。
美国社会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公平”时认为:在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状态下,要尽力作出和谐安排,既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又要提供公平机会发展的均等条件。由此推及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即社会应该给予职业教育以与其他各类教育均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共享公共教育资源。
有人说,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教育”、“边缘教育”地位。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还将处于穷国办大教育阶段,一味让处于绝对优势的名校、县中“锦上添花”,而让处于弱势的职业教育因为利益分配不公而“雪上加霜”,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学生失学。只有真正让职业教育享受“国民待遇”,才能平衡与调节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利益分配)。
透过这一平衡与调节杠杆可以看出:社会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教育公平又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和有力措施。职业教育某种程度上更是改变弱势群体生存状态,促进贫困人群脱贫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去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总理指出,中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100亿元支持职教事业。六中全会的决定更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同时第一次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职业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惠及弱势群体,也同时肩负起更多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使命。
全国政协的一个调查组不久前对三省一市的职教情况调查后发现,各地政府积极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与此同时,调查组也明显感到职业教育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困惑,特别是有关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发展社会激励机制、包含教育公平条款的相关法规等,都还亟待健全和完善。
10月25日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宣布将在全国107所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要求各地在安排中央和地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要优先支持开展半工半读试点的职业院校,还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以推动试点工作的进行;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对接受学生实习并支付实习报酬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
这个新信息令人振奋,也针对性很强,因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适应我国国情、资助农村贫困学生就学现实而有效的措施。在资助职业学校贫困生就学方面,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在政府支持下,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才能找到根本出路。
今年北京有条新闻引人关注,首家免费农民工子弟职校——北京市东城区百年农工子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诞生,校长姚莉说:“这是凝聚了大家关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责任感”。
这所学校是由企业资助起来的,我们目前尚不能指望所有职业学校都能做到免费,但有一点值得深思:职业教育应当是一项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的公益事业,需要责任心,而不能是少数人眼热的“暴力”产业!
温总理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应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目标。
“高技能”和“高素质”是职业技能人才起飞的双翼,我们谈论职业教育公平的时候,既不能偏离职业教育的“高技能”轨道,又要立足于“高素质”的育人大计,我们不仅要照亮灰色人生路,更要创造一片能够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