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的乡镇企业管理
(作者未知) 2010/4/20
内容提要
我国乡镇企业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当乡镇企业走过2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和企业改制进入攻坚的关键时刻,强化乡镇企业管理,不仅关系到实现第二次创业,也是乡镇企业再造新优势所要解决的一项新课题。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企业的生命,强化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的形势下,强化乡镇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必然。它发韧于二十年代美国的霍桑实验,兴起于五十年代的行为科学研究,在七十年代逐渐形成一种潮流、趋势。
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的新增长点,更要注意吸收当代科学管理经验,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发现、投入力量开发和利用人力,它包括录用、配置、激励、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把人力资源的潜能转变为企业和社会财富。
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关键词 乡镇企业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强化管理 财务
一、 强化乡镇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企业的生命,强化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的形势下,强化乡镇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各国、各类企业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配备合适的人员、从事合理的工作设计、改进工作制和工作报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加以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目的的活动。企业管理具有二重属性。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任何协作生产都需要的指挥劳动,因而都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由对抗性生产方式所生产的监督劳动,因而具有同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关于企业管理二重性的原理,对于任何社会化生产条件的企业管理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主义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或者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要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合理地组织好生产力诸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而管理是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力诸要素组织得科学不科学、利用得充分不充分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规定和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
(二)、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由生产型转向经营型的迫切需要
生产管理型和经营管理型是两种不同管理的方式,有着不同的含义。生产型管理,实质上是对企业内部生产行政事务的管理,是执行性质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所面临的市场是卖方市场,或者是生产者的市场,它奉行的是以产定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所在。而经营管理型则是全部的企业经营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它是一种决策性质的管理,它的指导思想是以销定
产,它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通过强化企业管理这个途径,乡镇企业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才能尽快实现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
(三)、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实现乡镇企业再造新优势的保证
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劳动生产率低下;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物能消耗高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强化管理也是一条不可缺少的有力措施。
(四)、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深化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企业改革来说,它为强化管理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是管理的前提和动力;从企业管理来说,它是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因为管理的进步有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改革的成果也不可能得到巩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产品开发思路要由能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顺向开发,调整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逆向开发上来。要研究需求,使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达到高度一致,从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开拓市场,就必须使全体员工切身感受到实现这个转变的紧迫性,自觉服从管理的要求,实现管理的目标。
二、强化乡镇企业管理重在人本管理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必然。它发韧于二十年代美国的霍桑实验,兴起于五十年代的行为科学研究,在(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