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吸引力是职教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0/3/14
2010-03-14 06:00:2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我国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制度性意义。《规划纲要》文本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大指向意义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实施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等,有效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9年全国中职学校招生超过860万人,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是,当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基础不牢固、不稳定,随时可能下滑。只有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完善制度,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才有保证。
职业教育为何缺乏吸引力
从目前有关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讨论,包括国外的一些政策、理念与实践来看,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职业院校毕业文凭能否具有较高的“含金量”?这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由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机会和收入回报来衡量的。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国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和“升学热”愈演愈烈的衍生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强化了职业地位的社会分层,加剧了“基于教育的社会分化”和“基于文凭的地位竞争”,高学历、高文凭的“含金量”日益提高,而高校扩招并以大范围提供学额成为可能时,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下降也就在所难免。目前,一方面是劳动用工制度问题,造成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大量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员占据了大多数城乡就业岗位,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影响到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待遇问题,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技能型人才的贡献与待遇不匹配。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不足,成为目前职业教育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
职业院校学生能否具有比较好的继续升学发展的机会?从根本上讲,职校毕业生升学问题的实质,是职业教育如何在培养人和人力资源供需平衡这一双重功能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可以想象,由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地位与待遇状况,放开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额度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表面上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似乎会得到提高,但它可能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方针以及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方面采取政策限制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升学比例过低,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后,很难再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客观上也强化了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职业院校能否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满足学生需要和适应区域发展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职业教育的投入得到明显加强。“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上地方各级财政及行业企业等方面的建设资金约300亿元,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在近几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发展历史短、基础薄弱等原因,加上资源投入跟不上规模急剧扩大的需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直没有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职业院校办学多是低成本运作,没有充足的实训条件,“双师型”教师更是十分缺乏,教育质量不高,使学生很难掌握对应职业急需的新技能要求,很难实现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因此地区经济产业结构水平对职业教育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分析,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基于四个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强化了社会分层,进而强化了高学历的社会地位“含金量”,强化了人们对高文凭的追求;二是高等学校大面积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文凭的社会地位“含金量”弱化;三是传统的教育发展观尤其是升学热,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执行难以到位;四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社会地位不高。
职业教育如何增强吸引力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在于加快制度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力,形成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企业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结合《规划纲要》文本,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和建议:
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