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驱动下的“三标引领、四段融合”中职数控车工教学创新实践
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 罗春清 2025/6/7 17:27:28
摘要面向新时代制造业技术升级需求,中职数控车工教学需突破“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模式。本文以职业核心素养(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规范意识、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为导向,构建“三标引领、四段融合”教学模式,通过“职业素养目标、技术能力目标、工匠精神目标”三维引领,依托“任务分析—工艺实践—反思优化—跨界创新”四段融合路径,重构数控车工课程体系。结合典型教学案例与实证数据,验证该模式对学生技术迁移能力、职业适应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控车工教学;三标引领、四段融合;创新;
一、问题提出与行业需求分析
1.中职数控教学痛点
技能与素养割裂:过度聚焦操作熟练度,忽视工艺优化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滞后:实训项目与企业真实生产需求脱节(如复杂零件加工、智能制造设备应用不足)。
评价单一化:以“加工精度达标”为唯一标准,缺乏对职业态度、创新能力的系统性评估。
2.核心素养导向的转型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德技并修、工学结合”,需融入工匠精神与数字化能力。
智能制造背景下,数控人才需具备“工艺设计—编程优化—质量管控”全流程素养。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模式构建
(一)“三标引领”的内涵解析
1.职业素养目标
安全规范意识(如机床操作规范)、质量责任意识(如ISO标准渗透)、团队协作能力。
2.技术能力目标
基础能力:读图识图、G代码编程、刀具选择;
高阶能力:工艺路线优化、误差分析与补偿、CAM软件应用。
3.工匠精神目标
精益求精态度(如表面粗糙度控制)、技术创新意识(如夹具改良设计)。
(二)“四段融合”的实践路径设计
1.任务分析阶段
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如汽车零部件加工图纸),引导学生分析技术要点与工艺难点,制定初步方案。
2.工艺实践阶段
分层实训:基础任务(阶梯轴加工)→综合任务(异形件多工序配合)→挑战任务(薄壁件变形控制)。
技术融合:传统车床与数控系统对比操作,理解数字化加工优势。
3.反思优化阶段
通过“问题墙”记录加工缺陷(如螺纹精度不足),小组讨论改进方案,利用仿真软件验证可行性。
4.跨界创新阶段
跨学科整合:结合3D打印技术修复复杂模具;
社会服务延伸:为本地小微企业设计低成本工装夹具。
三、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1.课程内容重构
开发“基础模块(单一技能)—综合模块(多工序整合)—项目模块(产品全流程)”三级课程体系。
案例:校企合作项目“无人机金属部件加工”,涵盖材料选择、工艺设计、批量生产管理。
2.教学方法创新
虚实结合:利用VERICUT虚拟加工平台预演工艺,降低实训耗材成本;
岗位情境模拟:设置“工艺员—操作员—质检员”角色轮换,体验完整生产链。
3.评价体系升级
构建“技能达标度(60%)+工艺创新性(20%)+职业素养表现(20%)”综合评价模型;
引入企业导师评分,对接“1+X”数控车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1.实证数据分析
某中职学校试点班与对照班对比:
技能竞赛获奖率提升35%,工艺改进提案增加200%;
企业实习留用率从58%升至82%。
2.挑战与对策
双师型教师缺口:通过校企互聘、教师进厂实践强化师资队伍;
设备更新压力:共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引入“教学工厂”模式。
结语
“三标引领·四段融合”模式通过目标统整与过程再造,推动数控车工教学从“技能训练”向“素养养成”转型,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实践范式。
特色强化建议
1.产教融合案例:补充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具体合作机制(如企业提供真实生产订单作为实训项目)。
2.数字化资源:列举自主开发的微课、工艺仿真动画等资源库建设成果。
3.思政融合:挖掘数控技术发展史中的工匠精神案例(如大国工匠事迹),强化课程思政元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Z].202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