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策略分析
汤颖 2025/1/15 20:48:51
(泰州市少年宫 江苏泰州 225300)
内容摘要:舞蹈既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也是孩子们最好的一种抒情表意的方式。如何将自身情感表现力和舞蹈动作达到完美的融合,是我们进行少儿舞蹈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舞蹈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少儿舞蹈教育者,应更加重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调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表现力。
关键词:小学舞蹈 表现力 策略
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强调舞蹈的美感和内涵性,更重视舞蹈者本身的表现力和内在的情感渗透。因此,小学生舞蹈课的教学也在不断更新理念,在对学生基本功、肢体动作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作为教师便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情感表现力。如何将自身情感和舞蹈动作达到完美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是我们进行少儿舞蹈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感受音乐,激发情绪
(—)完整充分地聆听舞蹈音乐
为帮助孩子进入舞蹈的意境,“听”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在教舞蹈之前,教师要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倡导他们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满足他们的聆听需求。孩子在把握乐曲的基本基调以后,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拍手、跺脚、拍腿等……掌握乐曲的节奏感,同时也为孩子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
(二)感受理解舞蹈音乐的情绪
舞蹈本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教师首先就要进入状态,将孩子带入表演的意境,其次要适当地借助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等来帮助孩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我在教授儿童舞《种太阳》前,首先让孩子初步聆听歌曲之后就会提问:“春天是播种理想的季节,同学们都有什么愿望呀?”孩子们回答后再次聆听音乐,老师通过步步深入地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欢快跳跃的旋律以及富有幻想的歌词,这样充分感受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有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学生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舞蹈中的动作。
二、善于引导,体验美感
(一)注重示范模仿
教师的完整示范是小学舞蹈课中的重要环节。孩子由于舞蹈知识、生活阅历浅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主要靠动作的模仿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表演者,传神地演绎所要教授的每一个动作,在教授动作的同时教授表情,正确的告诉孩子们,如何将人的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融合在一起。我在教授孩子们的舞蹈的时候,自己会完全容入其中,甚至用非常夸张的表情来告诉孩子们某个动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将孩子带入表演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儿童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提高儿童参与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二)注重情感分析
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孩子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孩子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如:舞蹈《粗心的小画家》,整个舞蹈的基本特点是夸张、幽默、滑稽、多变的。舞蹈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表现小画家粗心与骄傲,翘着小嘴,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为主的情绪。中间部分,他感到很孤独,没有人理睬他,情绪由骄傲转为失落。最后一部分,小画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同伴快乐游戏的情景,就要用到高兴而欢快的表情。
(三)注重贴近生活
生活是舞蹈的源泉,不断培植生活的阅历,才会产生舞蹈的震撼力。由于舞蹈表演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就要靠平时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也可借助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来培养孩子对的喜、怒、哀、乐的表达。例如:在儿童舞《黑猫警长》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讲述其熟知的《黑猫警长》的故事,然后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并模仿黑猫警长骑着摩托车去抓老鼠等坏蛋的动作。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理解“身体90度前弓”、“直腿”、“碎步小跑”是警长追击动作的舞蹈语汇,使他们学习起来轻松自如。这种形象化的舞蹈教学还在学生心中树立了黑猫警长那机智勇敢,敢于和坏人作斗争的形象。
三、鼓励创造,表达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程度、场地条件等方面,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在相应的音乐启迪下,伴奏下,让学生们集体、分组或单独地用多种手段表达进行自由创造性地舞蹈,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例如教授舞蹈《小草》时,我先创设情境:“你们把自己当作一棵棵小草,在大草原上尽情吸吮着太阳的光芒……”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展开讨论,教师便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大胆的表现,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这些有趣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舞台表现力,动作协调力和想象力,孩子也(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