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模式下中职电子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未知) 2009/7/14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以我校电子类专业的建设为例,指出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专业建设应拓展该专业建设发展的口径,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产学合作,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并立足专业建设的需求来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以做到校企携手,实现共赢。
关键词:中职;电子类;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目标;实施
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一项重要标志。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使其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真正达到与企业“接口”,是职教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工人的目标作为专业定位,引进电子类行(企)业的生产、维修标准,按照示范专业的标准,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一线实践提供条件。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第十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同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参加短期专业实习,提高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打好基础。加强专业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深化电子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升专业的知名度。
电子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构想与实施
(一)拓展电子类专业建设发展的口径
我校电子类现有两个专业,一是电子电器专业,二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其中电子电器专业已于2004年被评定为省级示范专业。针对电子技术应用的情况,我们首先明确了专业的办学方向,根据其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建设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配备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努力在1~2年内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成省、市级示范专业。另外,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全体人员会议,努力拓展电子类专业的发展口径,科学地论证“光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设置,培养企业急需的光电设备制造方面的专业人员。
(二)改革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今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以往“2+1”培养模式(2年的专业知识学习+1年的专业顶岗实习)的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探索研究电子类专业“1+0.5+1+0.5”人才培养的思路,走“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之路,使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达到50℅以上,即学生在学校学习1年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到实习基地进行半年的实践操作,再回到学校学习1年的专业知识,再到企业进行半年的专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很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工学结合”的模式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三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自2004年起轮流到校外实习基地——无锡华协光电科技公司(日资)、富士康科技集团华东(昆山)公司(台资)等大型外资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专业对口实习,校企携手共同培育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职高生参加专业顶岗实习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使企业获得了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从而在实训与就业之间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企业可以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采取“订单式”预定学生作为未来的员工,大大缩短了职高生适应新环境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研究用人单位对电子类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知识适度,能力较强”为基本要求,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同时增加了与企业“接口”的选修课,开发电子类校本课程。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举行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电子类专业的建设发展要适应国家、地方和市场的需求,毕业生应取得毕业证、职业技能证和普通话合格证。
(三)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必须让学生学习便于形成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基本素质为主线的知识、能力课程。在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下,我们多次召开电子专业的任课教师会议,让教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大胆整合课程,精简理论教学课时,加强实践教学课时。文化课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进(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