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安装与调试》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
张玉兰 2024/10/3 8:27:36
(桂林技师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机械制造过程中许多岗位主要依赖工人的体力和技能,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缺少熟练技工人才,难以保障产品稳定性和一致性,促使机械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来改造传统工艺流程。因此职业院校也在机械专业开设《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安装与调试》课程,让学生多维度学习知识,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但职业院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模式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以及更好的就业,本文就《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安装与调试》一体化课程开发进行探索,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教学模式,服务学生学习和未来就业。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一体化课程 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汽车制造、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仍然是主要应用行业;锂电/光伏制造是新增市场的主要行业。除此之外,航空航天、家电制造业等制造业应用潜力也比较大,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中提到至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已达135.7万台。根据市场趋势, 在未来的十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还将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趋势。“机器替人”成大势所趋,但潜在劳动力不足,要实现国家技术转型,就要具备足够数量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型人才。当前职业院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教学模式还是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需求,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及工业制造业的转型进度。以下是总结工业机器人应用教学中的具体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现状
调研学校该课程传统教学,总结出如下教学现状。首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过多,工业机器人相关理论知识较多,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日常保养维护等,实践学习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岗位实际需求。其次,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不活跃。授课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低沉,师生互动
较少,学生参与度较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下降,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知识点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重在理解与实践,老师的传统模式则是本末倒置了,因此教学效果一直不佳。.然后,课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评价是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力措施,也是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学校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考核评价还不完善。最后,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沟通。学习内容不符合企业用工需求,导致学生就业不具备竞争力
二、企业对中职生用工需求现状
在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对中专工业机器人员工的配置比例较低,工业化步伐加快,企业生产也在慢慢向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生产工厂过渡,逐步向专业化、智能化生产方向转变,即可扩大规模,又可降低人工成本,因此人员需求也在增长。
当前产业结构进行了升级调整,企业现在面临用工压力,迫切需要多层次的人才,其已成为支撑企业的一个关键因素。还有企业组织生产方式的转变,成组生产、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个性化定制制造等,对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必备的技能要求以外,还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掌握有效的沟通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定位,知识经济时代以高新技术和网络为基础,传统的生产方式被打破,在此基础上的企业要求员工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创新的思维,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安装与调试》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
本次课题研究以一体化课程体系组成框架为载体,分步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1.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参观、培训,加强和提升教师的一体化教学业务能力,拓展教师的视野。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向有开发教材经验的老师请教,把学习到的知识以及一体化课程开发专业知识,进行分享培训。
2.教学管理
分析前期对教学管理的调研报告,找出教学管理中课前、课中、课后管理中的薄弱项,再结合有经验的一体化老师上课管理经验,最终确认教学管理的前中后的管理模式。
3.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
(1)校企合作,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针对与职业标准匹配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校企深度合作,广泛探讨,确定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的安装、调试,并对适应典型工作任(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