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生态课堂的构建
陈福云 2024/10/3 8:21:39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技术等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内容较抽象,要求学生既懂理论知识,还需具有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课改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课题的“生态失衡”。因此本文以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为载体,从生态课堂的研究背景入手,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生态课堂
21世纪是一个生态全面发展的社会,我国大力号召要共建和谐文明生态的社会,这不仅是环境的生态,更是教育生态的大力发展时期。中职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采用情境创设等教学策略将生态课堂引进《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当中,建立和谐民主的良好教学环境与师生关系,让学生更自信,给学生更多合作的机会、自由发挥的空间,生态课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生态课堂的构建逐步将一个新型的课堂展现出来,关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即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和环境作为其三大主体存在,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关系。生态课堂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产物,是指以生为本且兼顾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同,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心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最大的追求就是构建科学、合理、有序、有效且情趣融合的教学情境,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知识的实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课堂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过程遵循顺其自然规律,呈现出和谐温馨的特征;(2)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特色;(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4)教学过程中以多元评价模式为特征。
二、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研究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生态课堂的构建,要从了解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出发,笔者通过调查所在学校机电中职班《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欠缺、评价方式单一等,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得出如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平衡
中职学生是带有一定特殊性质的群体,他们大多数是中考失败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均欠缺,平均年龄在14-16周岁之间,正处于叛逆期,学习态度不端正,且自控能力不高,对学习意愿不强烈,氛围不浓厚,也不具备完全意义上准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确实比较吃力,但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电子技术基础》又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走入工作岗位。
(二)课堂环境和课堂教学主客体关系的不平衡
中职教学过程中,主客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环境方面,“填鸭式”、“问答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教师对于课堂组织的管理风格过于宽松或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课堂环境缺乏生机,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品德的教育,有效的课堂环境可以吸引学生进行有效《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另外,课堂教学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对待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只关注学习态度好的学生,不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共同参与课堂,这都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要关注每个个体,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采用“小组合作法”,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进行分组,通过传帮带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共同参与的互教互学和谐状态。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不平衡
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缺,学习态度也有待于提高,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群体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发挥中职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互动教学中很少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以至于学生的自我肯定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当前学校还是多采用考试这一方式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没有科学的评价方式,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中职《电(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