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巴赫金复调理论下的鲁迅小说研究
吴昉 2023/11/2 8:42:34
摘要:前苏联学者巴赫金总结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简称“陀氏”)小说中的“复调小说”理论,“复调”这一概念的出现为中国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带来了新的视角。由于对复调小说理论的不同理解,使用复调理论研究鲁迅小说也在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本文从复调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复调小说的基本定义入手对鲁迅小说的复调元素进行分析,得出鲁迅小说不能称之为复调小说的结论。
关键词:复调元素;平等对话;多种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10.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7725(2023)08-0000-00
作者简介 吴昉(1973-),女,福建福州,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一、鲁迅小说研究中关于复调现象的论争
复调,一种源自18世纪欧洲的音乐技巧,被巴赫金用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与传统的欧洲小说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白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进入中国理论界,之后便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复调研究热”,运用复调小说理论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优秀论著不断涌现,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国内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对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被鲁迅杰出的艺术创作所吸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出版了大量影响深远的论著。
当鲁迅研究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产生碰撞时,会产生出怎样的火花呢?《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严家炎著)一文可说是此类研究的代表作,《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吴晓东著)也是其中比较闻名的文章,他们认为鲁迅的一些小说可以称为复调小说。严家炎先生对鲁迅的部分代表作品(《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故事新编》等)进行解构,证明了鲁迅小说基调的复杂性,指出“诸如此类的多声部现象,确实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基本面貌”[1],并分析了鲁迅作品能被判定成为复调小说的几个因素,进而推导出鲁迅小说是“复调小说”这一结论。吴晓东先生对严家炎这一论断进一步阐述,认为“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更吻合于复调理论,也更有可分析性。”[2]而苏庆明的《鲁迅小说的“复调”问题》(《上海鲁迅研究》2011年秋季号),却针对这两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如果“凡是存在参照、对比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按此强制理解为‘对话’,而几乎任何小说都要称上复调小说了”[3]。这也代表了当今理论界对鲁迅小说复调性的争议。笔者在此不想论证这几种观点孰是孰非,仅想借本文就两个问题——鲁迅小说是否具有的复调元素、鲁迅的小说能否被称为复调小说——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二、从复调理论的基本特征看鲁迅作品中的“复调”元素
研究鲁迅小说的复调性,我们首先要明确复调的基本特征。“复调”是巴赫金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种独特描述,“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4]。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世界不受作者的意志统一支配,而是在某个单一事件下,同时存在多个独立平等的意识。他们与他们各自的世界一起,相互间并不产生融合。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以下特征:
多声部(意识)各自独立且不相融合;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自己的思想,并与作者处在平等地位;统一于某个事件之下;杂语性和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主要特征。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认为,复调是一种独特的对话,它强调了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平等关系。而纵览鲁迅的小说,存在很多这样的“复调”现象:小说人物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多个声部、两种模式下的两个故事……
(一)作者与作品独立意识的“潜对话”
在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中,“我”与小说人物构成了对话与潜在对话的对话模式,这种关系模式不仅是处理小说中不同甚至彼此抵触的多声部的一种方式,而且使故事中的对话成为可能,其中包含了第一人称叙事的复调诗学。这种复调的背面,是“我”与作品角色间对话情境关系,这在鲁迅小说文本中更加能触发的主体建构问题。例如《阿Q正传》,一开头就说“我”要为阿Q立传,让人以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为主,可随着叙事的深入,第三人称逐渐取代了“我”的存在,当小说逐渐由喜转悲的时候,文中的角色就变得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简而言之,就是鲁迅作品中构成了他的“第一人称叙事复调诗学”并对文本的“主体建构”做出贡献的是他的“潜对话模式”,这种“主体建构”也是复调小说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其中的人物独立存在表达自我并不依赖于作者,从而确认了“复调”现象。
(二)多声部的叙事特点
每个角色的独立的意(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