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与研究
晁晓洁,邢阳阳,杨佳义 2023/9/19 8:51:58
重庆移通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 重庆 401520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依据独立院校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电气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与探索展开论述,以电气类专业课程为例,构建了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和实践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电气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晁晓洁(1987-),女(汉族),河南安阳(籍贯),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23497;233562;213461);
重庆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2JG202;22JG204)。
“大思政”视域是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强调多元、开放、立体的新视角,以人为本,打造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在新工科和大思政视域双重背景下,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电气类专业为此构建了以“学校定位+教师认可+学生认同+评价激励”的多维度立体化改革模式。
一、电气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
(一)新工科背景下,改革电气类专业教学育人模式
本科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对人从培养。目前大多数专业,立德树人的执行并不彻底,依然是以传统专业教育为主。为此高校应该在自身定位特色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合理设计德育教育内容,培养有才有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电气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随着国家电力行业、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电气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育人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电气类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德才兼备的、既具有技术技能、又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电气类专业培养模式
(二)新工科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迫在眉睫
作为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立德树人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巧妙的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引领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在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电气类专业课程中,需要根据社会需求、院校需求、学生需求和电气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健全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等四方面进行研究。优化教学体系包括优化培养方案、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可以从增加培训、集体教研交流、激励教学竞赛、以赛促教等方面出发;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是目前很多高校比较欠缺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广大师生的尽快融入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可以从教师考核、岗位考核、学生考核、社会评价等多方面加强;课程思政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教师学生面对面的第一课堂、信息化的第二课堂、以赛促学的第三课堂都需要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气类专业在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培养却是在重“才”轻“德”,并没有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存在一定失范
各个高校尽管已经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施,但是并未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来系统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建设资源和建设内容,使得目前很多电气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并未落到实处。课程思政要完全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课堂教学建设,首先应该保证教学资料和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化,比如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评价中思政内容的合理化融入和考核,然后通过实践,将其无痕迹地将其贯穿到教学环节中。
(二)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均存在一定误区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然而,很多高校的工科类类专业课教师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认为思政教育不属于专业课程教学职责范围,认为专业课程授课时长有限,没有多余时间融入思政教育。这个认识误区,使得电气类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不仅是教师,很多学生也认为政治课和专业课是完全两类毫无关系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而专业课的学习和考核过程中,又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