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改革”的《电子技术》教学设计探究——以“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
陆莲 2023/3/11 17:23:36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200)
摘要:在推行实施“三教”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研究是在落实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中,以“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探究《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四位一体、产教融合、三全育人等理念,实现《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关键字:三教改革;电子技术;教材;教法;教师;教学设计;助听器
《电子技术》课程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统称,实践性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内容, 还需要提高实践能力。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保证《电子技术》课程的持续性、创新性,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迫切需要从“三教”方面尝试一些突破。本文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作为“三教”改革的集成点,围绕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最终目的,将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进行《电子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一、整合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发展可以称为是“三教”改革的内核,“谁来教”是育人根本问题。调研发现,职业院校电子技术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电工电子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偏低,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难推进等情况,尤其是同时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和学校教学经验者甚少,教师缺乏“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
所以,借助产教融合的大力发展,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师改革,一是应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同时探索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学校教师和企业人才分别到企业、职业学校兼职的,学校和企业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流动人员一定薪酬。二是整合政府、行业、学校、企业资源,建立专业或者产业联盟,加强合作,为教师培养提供更多途径和平台,拓宽教师培养方向,更好地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三是可以整合多方教师资源,组建由教师、金牌选手、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组成的结构化师资团队,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的师资团队,为《电子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设计提供师资保障。
二、升级教材,提高教材功能性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培养有思想、有情操的学生。梳理出电子技术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形成情感与价值观导向的目标,形成完整地思政体系。例如,在《电子技术》教材编写中,可以在“计数器”这一项目中渗透珍惜时间的理念,融入习语“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在“助听器”这一项目中,融入爱老、助老、助残的爱心理念,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等。
要对接行业标准、岗位规范和职业标准,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处理好当前岗位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材可通过降低计算以及理论难度,由生活出发,从实际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在传统基础上革新。教材改革,可以采用“纸质教材+二维码平台+学习平台”,形成线上资源与线下教材密切配合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体系。针对教材中用文字描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技能点,添加可直接扫描获取的二维码资源,以精炼的视频、仿真、动画等碎片化资源为主,着重破解教学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教学难以展示的一些工作过程。例如《电子技术》教材编写,结合电工的职业技能标准,对接企业实际案例及岗位技能要求,将企业项目转化为学习资源,把生活实用电路转化为教学项目,校企共同推进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开发“二维码”碎片化教学资源,将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融入教材。
三、激活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改革传统的普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制、情景式教学,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笔者将《电子技术》从生活需求出发整改成行业发展、老人需求、儿童身心、居民生活、自我成长五个模块,整合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建议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简易电子琴的制作与调试等八个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模式,以“三课”教学模式,探索电子技术教学设计。
本文以其中一个项目“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重点展开设计研究。以“简易助听器”的学习探索为主线进行项目学习,以“小步子”教学法引导学生剖析原理,掌握学习方法为内容亮点;借助Mulitsim仿真(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