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社团建设策略研究
王志晨 2023/3/4 12:43:21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 523083)
摘要:武术社团是高校体育社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社团活动除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之外,还具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结合当前国内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武术社团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缺乏有效指导、缺乏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单一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武术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在此尝试分析这些问题,提出高校武术社团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高校;武术社团;建设策略
引言:社团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武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中大多会设置武术社团,并使之与其他社团共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并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作为高校中最具特色也最有影响力的社团之一,武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依然会面临着各个层面的不足,并受到一些活动类型新颖的社团的冲击,同时武术社团的衰弱这与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式微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要使高校武术社团获得更长效的发展,就需要立足于社团本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发展对策,使武术社团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1.武术社团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意义
武术社团对高校学生产生的教育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身体素质的强化上——事实上那是最浅显的内容。作为有着数千年传承的独特文化形式,武术本身也对习武之人做出了道德修养、礼仪、行为举止等众多方面的规范。而在高校的武术社团成立之后,这些内容也被作为社团风貌的一部分,并使社团成员在开展社团活动时逐渐形成高度接近的价值观,且普遍对中华武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更加能体会到武术背后蕴含的自强不息、修身养性、律己及人的文化精神,以及不畏强权、不凌弱小、内圣外王的民族文化修养[1]。
而除了这些对个人的内容之外,武术社团还能使成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产生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进而渲染起成员心中浓烈的文化认同感,并由这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逐渐上升到强烈且朴素的爱国情感,这同样是当代高校学生应当拥有且必须达到的最基础的思想认知。随着社团成员对武术理解程度的逐渐加深,也会在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另外一些思想层面的内容上也会达到新的高度。
2.高校武术社团建设现状
2.1管理资源不足
高校的武术社团本质上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的团体,在组建之初就完全是以兴趣为先导,因此在管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松散性的特征。而高校方面大多对这些兴趣文化社团会赋予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校规的基础上为社团制定一些很难触犯的活动行为规范及管理规范,仅对一些重点发展的社团会予以管理资源上的倾斜与扶持。而且即使是在将体育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内,社团活动也更倾向于那些乒乓球、游泳、网球之类的现代体育项目,对武术这类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缺失。这就导致高校的武术社团普遍存在管理不足的情况,各方面活动资源的配置上也表现出明显不足[2]。综合高校武术社团的普遍发展运行状况来看,训练所用的场地大多是露天的,体育学院的训练场一般也不会为社团成员开放,而训练所用的器材也多为成员自发购买,这种管理上的宽松使得武术社团在发展时表现出无序性,很难获得有效的发展建设成果。
2.2活动内容局限
武术社团在发展时面临的另一个局限来自内容上,而这种局限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思维认知层面。当今中国整体的社会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法治社会,因此个人的勇武不被推崇,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一开始按照兴趣选择社团时,将武术社团首先排除在外。而另外一些对格斗、技击有兴趣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具体的格斗社团,如散打、泰拳、空手道乃至跆拳道社团,在没有这些社团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武术社团。实际上部分高校的武术社团在发展时已经考虑到这种情况,在社团内部加入了其他的内容,使社团得以更名为“武术散打社团”、“武术搏击协会”等,但在带领社团成员开展社团活动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多以一板一眼的训练为主,缺少成员们期待的格斗对抗行为,久而久之也容易使成员失去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3]。由于在社团具体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武术社团的发展建设也遭到了进一步的限制。
2.3文化底蕴缺失
武术社团缺失的底蕴主要表现在武术文化层面。结合现有研究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的相关文献来看,大多数文献作者认为武术社团缺乏专业武术教师的指导,并将此作为限制武术社团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武术社团与其他高校内的社团一样,都是基于兴趣爱好建立的,这意味着这些社团基本上是没有财力聘请专(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