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探讨
资源天下 2018/10/31 17:41:29
内容摘要:
中国就业问题严峻,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诸如高校扩招、课程设计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企业用工不合理等等,笔者认为只有从多角度、多方位、由表及里去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有效找出问题、分析对策、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前言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最热话题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以及就业率的下滑不得不让很多部门反思。很多人把责任推给高校扩招,这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就业难原因诸多,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构成了这一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矛盾,还得从多方面入手: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改善、企业用人的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的灵活到位以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政府、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更好的沟通合作,将诸多有利因素串联起来,以便更好的保证大学生轻松就业。
一、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 整体就业状况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天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开篇阐述。一方面,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而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据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就多达一亿五千万人,城市待业人员多达两千四百万人,其中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历年最多的,要达到六百三十万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二) 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1、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 2007年,各学科的就业率工科的管理的是百分之五十几;农学的是最好,78%;法律、教育媒体、医学都在30%左右。1998年高校毕业人数108万,第二年就开始扩招,到了2008年,毕业人数达到了559万,从108万,十年之后变成559万,几乎涨了五倍。到了2011年,毕业人数为660万人,本科就业率为45%左右,专科为60%左右,这些只是数字,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在2011第二季度的求职人员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到了新成长失业青年的45.9%。
2、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逐步攀升,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2009年年底,中国已有大约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11年66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从大学生工资一再下降的事实上来看,更多是受第三产业不发达、中小企业受到的管制太多、创业受到抑制、教育体制不合理等方面的制约。学生就业难比较特殊,以下会做单独对策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1、经济整体环境形势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
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区域结构性矛盾,从而造成“就业难”的局面。201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大约660万,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这些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两重压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又棘手的。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相继倒闭或者节约成本,大大缩减了应届大学生的招聘人数。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用人较多的区域,而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有往发达地区涌的趋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造成某些地区大面积学生就业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产业之间的发展日益不平衡,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打破了原有的就业格局。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主要聚居地,对现有的就业格局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技术变动与更新,对大学生结构性就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具备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较易获得就业机会。而我国现行教育培养机制的不合理性,使得大学生素质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在市场经济下,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