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策略探讨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职中 郑亚平 2018/8/5 9:35:52
【摘要】在中职生总体心理问题较多的大环境下,探讨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对加强中职学校内涵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中职生被称之为“家长不想要”、“初三不能要”、“普高不爱要”的“三不要”群体,从踏进职校那天起,就注定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关注度。主观认识因素和社会的偏见都可能是他们的心理不健康的诱因。因中职生心理问题较普遍的情况下,探讨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对加强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出探讨问题的现实依据
(一)中职生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剖析
1.自我意识高涨,调控能力不够。
首先,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思维水平发展阶段,他们把思考的对象和焦点都聚集在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上。思考的重点在于自己到底是谁?自己该何去何从?自己已经长大,为什么不能与成人平等享受权利?为什么要受别人干涉?内心强烈地想摆脱父母的管制,要求独立。其次,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幼稚阶段,不够深刻,显得片面和肤浅。片面性表现在思维的偏激,容易走极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容易钻牛角尖,缺乏变通性。在矛盾和困惑面前,情绪容易任意爆发和冲动,难以调控。
2.自信心极低,抵触情绪强烈。
中职学校生源特殊。从自身成长经历和环境分析,大多数学生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有些由于学习上比较滞后,受到老师指责,家长责骂,同学漠视;有些是家庭的原因,如孤儿、单亲、家庭极度贫困等等,心理上长期遭遇冷落,有种来自现实强烈的落差感,长期压抑,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毫无自信可言;对学校、对社会表现冷漠、对社交表现恐惧,对美好东西缺乏勇气去追求;从社会因素分析,社会对职业教育还不太认可。部分中职生缺乏人生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丧失信心。当主观能动性不能尽情发挥,个性无法施展时,他们会表现出无所事事、麻木和抵触;有时以过激的行为方式予以反抗,比如与老师争吵、与父母打架、与同学斗殴、翻墙逃学等,不及时引导,渐渐就会形成品行障碍。
3.爱好日益广泛,学习兴趣缺乏。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倾向于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突出学生个性,学历提升渠道广泛,不再有应试升学压力。他们有广泛的兴趣受好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体验的内容日益广泛,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情感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在相对比较轻松自由的职校环境中,有充分展现个性和爱好兴趣的舞台,学习的外部动机减弱,动力不足。多数学生对文化学习越来越无所谓,兴趣尽失。
4.心理上“断乳”,易形成社交障碍。
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中职生将自己的活动与情感逐渐从对父母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并在同龄朋友中追求新的伙伴和情感寄托,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上的“断乳”。表现在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性,他们寻求独立,表现出亲子冲突,有时甚至出现肢体冲突,主要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安排、学业和家务问题上,冲突严重者,会出现离家出走、犯罪甚至自杀倾向。在同伴关系中,渴望友情,异性间倾慕爱情,如果不好好引导,在不成熟的异性交往关系中,容易造成许多不良行为和适应困扰,形成社交障碍。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师资现状分析
1.师生比例失调,专业教师团队亟待加强。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和内心愉悦的情感需求越来越重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缺乏。以我校为例,3000多学生,持证任课的外聘教师1名,另2名心理老师都属非专业人士,人员配备不充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领导机构不健全,整体意识不足。
虽然学校提出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停留在口头上的居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领导层没有经过严肃认真的研讨,没有架构合理的领导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在全校范围内没有形成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这在工作中难以全面推动,似乎是极个别心理教师的事情,整体意识不足。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策略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需要的是领导机构的顶层设计,应该有一位专门负责德育工作的校级领导作为心理健康工作推动的“龙头”,再由各专业组长、各班主任、各心理教师为成员,有明确的工作思路,统一的工作方向,既分工又合作,才能使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常规化。在整个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形成教师、班主任、家长、心理教师、家长、心理社团、学生之间的(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