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科学价值观培养浅析
河北省廊坊市特殊教育学校 董建军 2017/3/26 10:23:34
中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代表了一个人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必然对每一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社会上某些腐败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影响到了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出现种种误区,应当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弄清当前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这样才能够收到工作实效。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价值观中的负面因素
一是理想信念淡漠。当今的中学生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往往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过分讲求实惠,遇事重利轻义。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把是否对自己有用有利放在第一位,若对自己无利可图,无论是怎样的人,一律敬而远之或厌而远之。由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过分追求,使他们对理想、信念表现出淡漠或虚无主义态度。这种人生价值目标实用化的倾向,对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是自我中心思想。当前,一部分高中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把自我作为出发点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否认社会集体对于自己的约束,过分地强调自己的社会作用和社会角色。有的学生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把集体主义看作是否定和排斥个人需要的枷锁。当个人自由与集体发生矛盾时,不从自我身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完全没有集体主义原则。
三是投机浮躁心理。不可否认,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对一部分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有些学生由此认为,投机和冒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手段,缺乏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实干精神。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严重影响着青年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科学的思想价值观
1. 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社会某些失衡现象。现在社会中出现的权钱交易、金钱至上等社会失衡现象,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必然会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家庭物质生活状况以及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多侧面地为各地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对他们加强正面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些失衡现象,帮助他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
2.努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价值观的内涵。人的价值具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两重性。自我价值即人对自身需要的一定满足,包括自我生存保护、索取满足、发展完善等;社会价值即人对社会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价值应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社会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第三,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评判立足于人的社会价值。所以贡献是个人索取的保证,索取是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理论引导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当地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例如,可以把学校教育与群众性文明活动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积极探索创新学校思想教育方式方法。搞好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克服过时观念的束缚,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教育的内容和观念必须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教育的形式必须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教育的方法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可以利用报刊、校内广播、橱窗等多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发现学生思想上的一些不良苗头应及时进行正确引导结合批评教育,耐心说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哪怕是极小的缺点也要指出,时时刻刻给学生提个醒,使其引起注意。当然,对学生的教育切忌简单化,动辄训斥,不分清红皂白地惩罚,将会适得其反。
搞好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做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强理论指导,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方式,不断加强正面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价值观念,真正具备高远的理想抱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有用之才,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