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谷学英 2016/5/10 18:43:47
摘要:本文以中职学生为主题,探讨信心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首先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分析了学生信心丧失的相关因素;并以此为基础,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念、终身教育的教育理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初步分析,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同时,希望可以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信心;学生成长;作用
中职学生教育注重全面的素质培养,即不但对知识进行教授,而且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一方面,新型的教育理念承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其社会实践能力非常关切;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反思与改进,增加了创新性、情感性、互动性;运用这些正常的交往关系、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将知识与人格培养同步进行等,有效促进了人本主义理念的具体实施,也为我国的素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启了一个新局面。
一、概述
自信来自于一个人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同时,也由于自信而从容,坦然面对自身的遭遇与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灌输”为主,通过新课改与新型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更重视“人”的培养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教学中的排名次、考试甄选程序后,一些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则只能进行一些中职类的技术性专业的学习;在两者之间的差异中,大多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有的甚至丢失了自信,因而,对学习充满恐惧与厌恶,甚至因为好胜心理而出现了一些良心谴责等。从科学的教育观念来看,这些都是缺乏理性的行为,但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加以疏导,重建信心的高塔,为学生构建起自信的堡垒。
二、信心缺失的相关原因
首先,由于中学阶段的选拔性考试,“以成绩论英雄”导致了中职生内心出现了明显的“身份认同”,即将自身与上高中的学生加以对比,造成了身份落差的错误认识;其次,由于中职学生中的情况差别较大,大多来自于贫穷地区,学习能力差、知识面过窄,加上城市与社会中的贫富比较,各种社会现象、网络潮流的影响,内心造成了极大的自尊心丢失,因此,自卑、怕别人瞧不起等等,造成了自信心的缺失;第三,由于落后地区的教育本身的滞后性,教学的松懈性,学生在思想上易松懈、自律能力差、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成绩不理想时,就以此恶劣嗜好进行排泄,造成了恶性循环;第四,对自身的认知不明确,所以,在学习能力方面自我评价不足,因而易造成期望过高、成绩过低,落差过大,形成受挫心理,导致自信心丧失;另外,由于交往范围小,因而与同学交流、与教师沟通较少,所以造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加上课程的专业性质过强,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最终导致了“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三、让信心成为学生成长动力的方法
首先,坚持新型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以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兴趣等为具体方向,培养学生的直接体验,增加其对于切近事物的感知意识,强调其个体性与差异性,让其明白自我的价值,并赋予自身学习以目标,以此提起精神,重建学习的信心;
其次,教师通过转变教学主体,增加自身的引导性,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问询其基本情况,与其谈人生、谈理想等,先打消其内心的差异感,让其感受到“公正待遇”,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方面,使其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及价值;
第三,设置新的评价标准,为学生讲述清楚,评价的过程性、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力训练的关键性,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的学习、成长中,应该扬长避短,相信“别人在做此事时也会与自己一样,犯同样的错误”,转换角度、变换角色、增加一些擅长的科目,诸如舞蹈、艺术、绘画、书法、体育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缺点,明白新型教育体制下的人才培养计划,使其了解到“自学”的重要性,从而摒弃“出身落差”的错误认识;
第四,在教学中,进行学生知识情况的大调查,努力使其得到合理的分组,增加“互助性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沟通技巧的训练,比如举办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从师生团体中、从不同的个体中,得到积极成长,树立信心、恢复自信,从而,重整旗鼓,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认真探索、钻研所学知识,努力成为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使自身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为将来在社会中立足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在新时代,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从当前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职生会因自身的条件、学习能力、自我期望、自律精神、努力程度、交流情况等造成内心的落差,从而在同年龄人中的比较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形成了信心丧失的问题;然而,通过信心教育,在人本主义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情感塑造、师生沟通、转变教学主体、注重能力培养等手(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