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促进有效教学──《春天在哪里》教学感
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 蔡红秀 2016/5/1 14:45:55
[摘要]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凸显生活化,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要;注重朗读,品味语言妙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仿说仿写,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细节入手,精心设计,扎实训练,提高培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细节;有效教学;培智语文
为了适应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培智语文课程内容大都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篇幅也较短。从细节入手,用生动有效的的方式,采用小步子多训练的方法,老师的教才不会浮光掠影、浮于表面。否则,学生就兴味索然,不理解学习内容,也难以形成语文能力。怎样把一堂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学生又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呢?笔者以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实用语文第十六册第一课《春天在哪里》为例,谈谈怎样使培智语文课堂上得活、上得实。
一、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凸显生活化
片段一:初步感知课文后,播放学生春游的录像和照片:学生在公园里和盛开的桃花、梨花、蝴蝶花合影,在垂柳下散步,在嫩绿的草地上嬉戏……老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春天的美景,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兴奋地说着。
智障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当学生看到以前春游的情景时,留存在脑海中的痕迹,一下子被激活。他们在脑海里搜寻着春天开的这些花的名称,回味诉说着春天的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现代网络信息极其丰富,教师寻找制作课件的图片、视频素材非常容易。但人总是对亲身经历的场景印象更深。智障学生更是如此,当画面上出现他们自己或熟悉的人的身影时,总是激动不已,注意力就特别集中,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在课堂教学前,要创设机会,带领学生体验相关的生活,让他们亲身实践,在自然、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认识,并把这些场景拍摄下来。教师要善于积累跟教材有关的生活素材,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学生共同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都要及时拍摄下来整理好。便于根据教学的需要,用到相关的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师生亲身经历的场景。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二、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实施差异教学
片段二: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能力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就预设好不同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支持手段和方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老师根据学生当时的表现及时采用相应的支持辅助方法。比如指导朗读环节,教师范读时,不仅通过声音的高低缓急来表现教学的内容,还恰到好处地配上表情、体态语,学生不仅通过听,还通过看来感受和理解。学生个别朗读时,有的读得惟妙惟肖,不仅语气语调传神,表情也十分生动,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有的学生因不认识某些字,读着读着就卡住了,教师根据对他的深入了解,或轻轻地用声音提示,或做一个表情、动作,形象的暗示让学生一下子想起这个词的读法,不着痕迹地帮助和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书写生字环节,C类学生手指不灵活,就写个木字旁;B类学生能力稍强,就写“桃”字,再用“桃”组词;A类学生,除了写“桃”字,再写和“桃”字相近的“跳、挑、逃”等字,并用这些字组词。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
智障学生差异特别大,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亨特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不同的教学需要,以尊重每个学生为前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使教学与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匹配,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各自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差异教学”创始人华国栋研究员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制定有一定梯度、不同类型的目标,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每节课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知识储备,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目标体现多元与分层。教师要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水平,预设好教学中的支持途径和方法。课堂支持策略的灵活性就体现在针对不同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利于学生扬长补短。布置课堂作业时,要尊重学生已有基础以及发展上的客观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作业,支持学生在原有的不同层面上巩固知识。
三、注重朗读,品味语言妙用
片段三:朗读“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这句诗,先指导学生读准儿化音,初步感受春天的美丽迷人。接着让学生比较这句诗与“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品悟,学生感受到拟人化的手法能(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