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思维训练探究
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冯德海 2015/11/6 18:26:37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探究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能搞好写作。
【关键字】:作文写作;观察;情景;思维训练
作文的写作,归根到底是思维的产物,因为在整个写作中,从审题,确定文章的立意,到选择材料,到安排结构,乃至遣词造句,都离不开思维,由此可见一篇优美的文章离不开作者科学的富有创新的思维。如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有效训练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我觉得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身边事物的能力,善于捕捉典型形象,积累丰富表象,丰富感性认识,然后在对此进行分析、抽象、概况、判断,进而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提炼出个人感悟,并因此为文章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完成写作。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
一、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1.培养观察力:引导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并进行严密地思考,捕捉其特征,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对材料的整理、剪裁,提炼到作文的素材,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常常布置学生写生活日记,学生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积累了素材,这样写作是就不会“言之无物”,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2.情景的创设:所谓“情景作文”教师通过设计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或通过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虚拟展示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体验,此举是对传统命题作文的大胆改进,教师情境的创设为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场景环境和心理环境,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体验。如在专题训练描写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有关扬州瘦西湖的风景微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再现扬州瘦西湖秀美风光,实践下来效果较好。 作文需要激发学生潜在的写作激情,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因为没有激情,加之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写作的材料,没有感性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写作时就会觉得无话可说,不能写出新鲜的富有活力的文章来,而是胡编乱照,或就抄些好词好句或范文,编些“假大空”的东西来应付。其实写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项创造活动,它需要我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化作优美的文字,所以生活场景的创设最能激发情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第一步,引学生入特定的情景,使信息纷呈并互相沟通以造成最佳的“思维态势”,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在写作前,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引发可说的话或将发掘的题目,以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引起学生思维震荡,把学生推入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去感知,去想象,在活动的基础上构思文章,把活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有机综合起来,组织出自己的文章来。
二、指导学生布局谋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一篇好作文,需要严谨的结构,既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又要考虑到材料的结构形式和段落安排,这就需要对所选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取舍、综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通过抓下面两点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
1.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作文提纲的编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和表达的连贯性,尤其是学生的抽象思维的提升,所谓抽象思维是人们借助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综合来反映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
2.强化学生口头作文训练:大家知道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这一环节,但事实上,对于思维方面的训练,口头作文表现的更加直接和明显。口头作文需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中迅速对写作内容进行构思,这点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作文训练时分条分析,便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加之口头作文不等于口头说话,它既是口头语体,又是书面语体,这种口头、书面并举的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心理结构的重建中,把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流程化、模式化、简单化,相信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步严谨起来。
三、 引导学生选择新颖的命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难发现,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比较喜欢新奇的事物,同时他们也比较喜欢新鲜的文章题目,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在命题时尽量不落俗套。比如在平时的写作时,我要求学生“每题要新,见题有话说,言之有物”,如题目《身边的他》、《同学情》、《我的最爱》等,学生看来题目后觉得很新颖,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思路才会通畅,有灵气。
事实表明,每位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作文写作的热情和创造思维的潜力,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为他们(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