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探讨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杜世云 2014/1/3 10:39:24
摘要: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个人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个人、企业三方面共同协作。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在校期间就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职业素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概括地讲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良好的素养是文明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虽然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其职业素养都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1 职业素养的构成
如用“冰山理论”对职业素养所包涵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进行分析,可认为职业行为、职业技能是从业人员所表现出来的显性的、人们可见的职业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2 个人、学校、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人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靠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学习、培训、锻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是个人在身体、思想、心态、文化、技能、潜能、诚信、荣辱和责任等方面情况的内在品质。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从业者个人、学校、企业三方面共同协作,缺少了哪一方面的努力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想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从业者个人首先必须要有具有这种素养的良好愿望。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认识到职业素养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自我培养职业素养的意识。学校确立的培养方案再好,如果学生不与之配合,也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学生个人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
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是教书育人之场所,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行为及职业技能,就可迅速投入到工作中,融入到企业里。学校对培养学生上述职业素养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企业界已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如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等。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协同配合。
3 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
通常而言,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因此,学校对学生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可通过理论教学以及各类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这也是所有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
由于隐性职业素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且很难用证书加以证明,因此,学校应以培养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为重点,拓宽人才培养思路。
3.1 从时间上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目前,很多院校依靠“两课”来完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可否认,“两课”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决不能将其作为唯一途径。各大院校一般仅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两年内开设“两课”,而一个人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其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结果。因此,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3.2 从教学内容上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全课程
在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同时,发挥每位教师的育人作用,尤其是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专业,不只是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谋生的职业,而是从内心深处将其作为深爱的事业,这种积极的心态对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3.3 从考核上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全方位
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其心智仍不成熟,仅靠学生自律很难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时,应进行全方位考核,制定出课内、课(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