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协同学习与高职教育
(作者未知) 2010/12/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协同学习
论文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很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协同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兀参与意识,适合信息社会需求的教学形式。本文从协同学习的内涵等方面来谈协同学习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职教育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应用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仍没摆脱普通学科型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以学历教育为重,轻职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我国的高职教育很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入式”,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学历教育上,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这样的高职教育,一方面造成“高分低能”,学生因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找不到下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急需的实用人才。这两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那应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更成功?
协同学习是近年来在教学领域逐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的新框架,协同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室环境下,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川。学习者彼此信任、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全力以赴,并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个体得以在学习中品尝合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景。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协同学习能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协同学习的内涵
协同这个词是从古希腊语中借用来的,它标着开放系统中大量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集体的或合作的效应。协同学(SynergeUcs)即协同工作之学,是德国功勋科学家哈肯创立的。合作与竞争是协同的途径,表现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协同学来源于物理学的研究领域,现在在多个领域作为方法论证被广泛运用。
相比较于协同学习,我们对合作学习、协作学习更为熟悉。那么这三者是否是同个概念?若不是有何异同之处?协同学习(Synergistic Learning)、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及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强调实现任务、目标的统一性,属于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展开学习或工作的方式、方法范畴。三者都适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群体活动。但是这三者又是不同的,有本质上的区别。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它倾向分工细作,独立完成,彼此之间缺乏往来与沟通;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侧重各司其职,协作完成,个体之间共享一些资源与成果;协同学习(Synergistic Learning ),着眼互动互补,强调的是学习技术系统各个要素,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其交互形成的学习场之间的协同关系与结构,其目标在于获得教学协同增效。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概念在广泛使用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对者作出明确的区分。协同学习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动态概念,它包含了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这两者。
2、高职教育中应用协同学习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人类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协作性和社会性,绝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的。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这种协作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变成了信息社会的主要工作方式。将协同式学习方式引入高职教学,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协同能力,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1符合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群体协同过程支持社会建构,并从协同的角度对社会建构的假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协同学习不仅能让人们更容易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也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有助于工作协调能力的培养。
2. 2符合高职人才标准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最早鲜明地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他们必须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整合型、实践型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具体说,他们必须具有:(1)人文素养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具有现代竞争意识和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具有能承担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心理素质;(2)立体交叉整合的知识结构。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为主干,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综合知识面;(3)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综合(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