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
(作者未知) 2010/9/29
论文关键词:教育 民族高等教育 邓小平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巨大。本文根据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曲折前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进步恢复、稳步发展、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研究了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对新中国教育所做的指导及其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教育大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成绩尤为引人瞩目,其意义也尤为重大。
为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以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中央采取了很多特殊政策和措施来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一是规定在高考招生录取时,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二是在高校举办民族预科班。1980年开始,首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五所全国重点院校举办民族预科班,当年招收了150名少数民族学生。到1998年,共有23个部委、16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94所高校招收了7142名少数民族预科生。1999年以后又逐年扩招,为高校提供了大批合格的少数民族生源。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大多回到本省区工作,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八十年代中期,对民族学院和民族地区高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工科、财经等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调整后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有明显提高。目前,全国有民族学院(大学)13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民族地区有高校101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近30万人,是1978年的10余倍。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过程。
一、+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教育思想阐发的开始
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就十分注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一九五四年七月九日政务院第二百二十一次政务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就作了“办好学校,培养干部”的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要充分发挥现有干部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大批各方面的建设人才。;[1](P209)在中国办教育一要普及二是提高。“我们的方针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只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也都需要文化。n[1](P280)可以看出,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十分注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而人才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搞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抓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这个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这些论述可以看作是邓小平教育思想阐发的开始。
二、+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
(一)教育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的思想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在一次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谈话时就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z](PZ76-z77﹥他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认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s[3](P121)并且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P275)邓小平阐明了两个关于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是教育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居的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教育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要优先发展教育的理论。指明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阐明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且特别重视在实践中落实这种战略地位。他指出:“我们不是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m [3](P120)“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r, [3](P274)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 [3](P275)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未完,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