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技术学院是培养“灰领”人才的摇篮
(作者未知) 2008/9/1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学历为主向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
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不少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大,高技能含量的技术贡献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这一大背景下,许多新岗位对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主体的灰领人才,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也在政府前瞻性的引导下,高等技术学院通过企校合作办学的方式成为青年人提升就业能力有效途径,也成为培训复合型人才的摇篮。
一、 “灰领”——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朱自强认为,假如把时间追溯到二三十年前,上海还处于一个传统的工业时代,那时候需要的只是以劳力为特征的工人,所培养的人才只要管理层面与简单生产层面。而如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科技工业,需要的工人是一个有着科技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人才。这对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过去,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可能就是干部,就是管理人才;而今,大学文凭仅仅是一个进入高科技产业的入场券。
华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说,今后,要提倡本科教育走进车间,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大学生找工作难,是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大学无法培养。以往,国内本科教育培养的基本是学术型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脱钩,导致供需失衡。
“灰领”概念在向中国本科教育提出挑战,它要求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走进车间,站到机床第一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从书本上学到的各种知识。
“白领”、“蓝领”,当我们对这些称谓耳熟能详的时候,“灰领”这一全新的概念突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定义,将所有职业边缘人的脑神经调动了起来。
“灰领”是什么职业?其能力和前景如何……很多个问号,打在不同人的心里。
1.创意+动手=“灰领”
“灰领”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工作的行业和工作性质,“灰领”可以理解为是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
他们不仅是某些关键生产环节中的操作者,还是整个生产环节的组织者;同时他们还具备很强的技术革新开发攻关、项目改进的能力。这些行当包括:印刷设计、动漫设计、游戏制作、数字音乐制作、信息防御、模具设计、智能楼宇布线、IT程序、会展设计、广告设计、IC版图设计、多媒体制作、数控编程技术、机械测量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等。
这些人才工作的特性,已经很难用传统意义上的“白领”或者“蓝领”来界定了,比如游戏制作,这个行业需要从业者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同时也要求他有着很高的创意思维,这是个典型的“灰领”职业。
2.“灰领”产生的契机
知识经济催生“灰领”,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预示着社会正发生某种变化。
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岗位和单位的变化在加强,人才流动频繁,期间,他们自身的“才能”成为岗位调动的决定因素,流动的结果是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或者阶层,就是“人以群分”。“灰领”产生于上海产业结构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城市的发展孕育了“灰领”。
“灰领”说法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办公室与车间之间的“身份”障碍,重在用“岗位”和“才能”划分城市人群。“灰领”应该指高新行业的技术人才。如果“能工巧匠”被纳入“人才”范围,这预示着一种“大人才观”的形成。
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浪潮,给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一方面,传统产业与数字化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知识含量、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职业,如 “核心制造业”相关的数字化设计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等;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催生了以“高新技术”和“文化内涵”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如动漫制作、广告设计等。新兴的职业不断出现,原有职业出现了调整和转化,出现了许多要求劳动者既具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这就为“灰领”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二、培养灰领人才是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效力的(未完,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