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编写《方剂学》教材应重视的若干问题
(作者未知) 2010/8/31
【关键词】 方剂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
门桥梁学科,涉及到临床各科,每一首方剂都体现出完整的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平台提供了医案的在线阅读功能,加深对现在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试题形式进行临床病案的分析与自测,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方剂学》教材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邓中甲教授主编的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是由谢鸣教授主编的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是由高汉森教授主编的供成人教育用《方剂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笔者多年教学体会而谈谈编写《方剂学》教材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正。
1 应重视汲取最新研究成果
《方剂学》教材每隔3~5年即会改版重新编写,而重新编写《方剂学》教材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编写人员应尽可能全面查阅近几年来有关研究《方剂学》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对《方剂学》教材教学研究论文的学术观点与合理化建议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到有选择的汲取精华,达到既能在原有基础之上改进与提高,又能酌情充实新的教学内容,使教材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能够更好的符合教学发展需要,达到改版重新编写教材的真正目的与现实意义。
2 应重视数字统一性
如《伤寒杂病论》是重要的经典临床著作,所载方剂是历代著名医家必用的治病用方,而编写《方剂学》教材选用《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又是重中之重,介绍《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组方特色、用药要点以及方剂数目必不可少。目前不同《方剂学》教材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数目还没有统一数字,如邓中甲教授主编的《方剂学》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是323首,而谢鸣教授主编的《方剂学》与高汉森教授主编的《方剂学》则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是314首,另有孙广仁教授主编的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是269首,还有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的著作统计数目是260首等。笔者建议编写《方剂学》教材应仔细核实查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数目,或简要说明数字来源的统计方法与依据,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对教材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又可避免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性产生质疑。
3 应重视归类与主治的统一性
归类与总结方剂中“主治”直接关系到学生认识导向与接受思维,科学地合理地归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应用能力,减少或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或困惑。如麻杏石甘汤,邓中甲教授主编的《方剂学》归在解表剂中,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即麻杏石甘汤不是单一的解表剂而是表里双解剂;谢鸣教授主编的《方剂学》归在解表剂中,主治“肺热壅盛证”,高汉森主编的《方剂学》归在解表剂中,主治“肺热喘咳证”,即麻杏石甘汤主治是肺热证而非表证。又如止嗽散,邓中甲教授主编的《方剂学》归在解表剂中,主治“风邪犯肺证”,即病变部位在肺,谢鸣教授主编的《方剂学》归在祛痰剂中,主治“风痰咳嗽证”,而高汉森主编的《方剂学》归在祛痰剂中,主治“风邪犯肺咳嗽证”。笔者认为应根据方药组成、功效及主治而进行全面分析、仔细思考、认真总结、科学归类,引导学生无论在理论学习方面还是在以后临床应用方面都能合理地选用方药辨治病证。
4 应重视配伍用药与主治的统一性
研究方剂配伍用药与主治是编写《方剂学》的核心,而编写不同教材确立配伍用药与主治的统一性对提高教材的权威性举足轻重。如邓中甲教授主编的《方剂学》认为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证,方中附子、桂枝是主药,高汉森教授主编的《方剂学》认为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证,干地黄是方中主药,而谢鸣教授主编的《方剂学》认为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证,重点阐述附子、桂枝、干地黄在方中的作用特点。再如炙甘草汤,邓中甲教授主编的《方剂学》与高汉森主编的《方剂学》均认为方中生地黄是主药,而谢鸣教授主编的《方剂学》则认为炙甘草是方中主药。笔者建议编写不同教材而确立方中配伍用药与主治,尽可能协调统一,尽量避免编写不同教材而选用相同内容且出现不同说法。再则研究方中配伍用药与主治既要结合病证表现又要结合方药组成,务必反复推敲,相互验证,达到提高编写教材质量的目的,避免编写《方剂学》教材的随意性与主观性。
5 应重视方药用量的统一性
《方剂学》中所选方剂以古方为主,因古方用量与当今用量单位不同,所以教材中常常将古方用量换算为当今用量,换算用量虽是学生学习中参考用量,但对学生学习方剂而进一步认识用量且有一定影响。如小青龙汤用量,邓中甲教授主编的《方剂学》换算用量是“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6g)、干姜三两(6g)、甘草炙,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未完,下一页)
|
|
|